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

行為論、認知論、人本論在教育應用的比較

阿寶的教育筆記

ㄧ直被動的讀書讀書背誦背誦,實在不適合我,會發瘋崩潰的。所以,決定讀完某一個段落之後,將吸收進去的,再用自己的方式整理出來。


行為論、認知論、人本論在教育應用的比較

行為論的教學法有:系統化呈現教學步驟的編序教學、強調細部機械式的CAI電 腦輔助教學、練習至純熟的精熟學習還有凱勒計劃等,都是將學習動機是為外爍,透過行為塑造,採原級、次級增強方法達到目標行為的養成。所以,教師透過示 範、提示、強化作用來協助各個學生完成具挑戰性的近側目標。並以教師為教學主體,一切以其為掌握。此理論代表有:驅力驟降論、期望價值論。

驅力驟降也就是需求消滅,有了需求會產生驅力,引發表現行為去降低需求,也減少趨力。而期望價值是由於完成目標背後的動機,有著完成目標後所得到的價值,故有目標達成的期望。

寫到這裡,我想到張春興的《教育心理學》裡頭的「需求-滿足-價值」之間存在的關係,先是有了需求動機,為使達到滿足的目的,表現種種行為,經過ㄧ連串的行為有了滿足的結果,就會對其產生成就價值感。

認知論的教學方法不少,羅列部份來陳述,有發生知識論、交互教學、發現學習、意義學習。建構主義、認知場地心理學等等。

認為學習動機是內發而產生的,配合 個體發展需求,進行不同的教學組織結構和生活經驗中討論與發現,更容易將知識組合成有意義的概念,稱之領悟式學習。並發揮創新及彈性的思考歷程,以培養自 我導向、完成自我實現為目的,以學生為中心主導學習。也重視個體的全面發展,由滿足低層次需求(情境安全),進而達至高層次,以期完成全人教育。理論代表有:

社會需求(文化經驗學習、避免不愉快)

需求階層(由低而高:生理→安全→愛、隸屬→求知→求美→自我實現→超越

)

每當看到「認知」兩個字,就會開始把皮亞傑、維果斯基、愛里克森、柯爾柏格ㄧ串人物不停地跑出來,像展示在眼前一個個飄動顯像似的。

發展到最後出現強調以學生中心,並主張開放自由的「人本論」。從個體經驗、社會參與而主動內發式學習,剛讀這一段的時候,有點模糊,不太明白如何主動內發又社會參與?我想應該是類似統整課程設計,自社會環境與互動分享的形式,培養人際關係、社會經驗、創造思考。加上學生個別學習狀況不同,在大班級裡採個別化教學,訂立個別目標,降低失敗歸因而導致消極的情形。

此代表理論是:

「自我歸因」(內外在因素、穩定、控制→能力、努力、運氣、工作難度、他人反應等)。「自我價值」:追求成功、逃避失敗,維持自我價值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