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

104.10.09.教育基礎研究與應用教育哲學-教育目的說反思心得


所謂「時勢造英雄」,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中,因應變遷而造就當時一套的教育制度,教育目的從以前隨著掌權者需求、國家需要,到如今適性揚才的演變趨勢。然而,最令人擔心的是,檯面上擺著冠冕堂皇的理由,但實質內容卻仍舊只是養出一批會讀書會賺錢的菁英階層、嘴巴上老愛掛著有愛心的偽善知識分子、只顧服從不會思考、抑或自私沉浸自我世界,這就是教育的絕對失敗。

自己認為的教育的目應該是要塑造學生的正向品格,能切身感受和理解不同群體的處境,並反思如何達到真正的公平正義。而每個人對教育目的的想法不同,對教育目的的解釋能夠更廣泛,這也是兼容各種想法的一種教育目的。杜威所提及過程本身就是目的,在贊同之餘,也希望不再過程中迷失,畢竟有著導引的明確方向,才能時時回歸正軌。一方面適應兒童個人發展、另一方面確立以適應個別差異而適應,實現個人追求成長的目的。
於是,從小能夠養成適當的道德價值觀,不僅僅是對個人發展得提升,也是促進整體社會維持良善和諧的永續經營。但道德教育說來不是一門具體的學科,它必須兼容在各學習領域之中,而且如何檢核學生中心價值的道德觀著實不易,不能是紙上談兵也不能是只在課堂中實現,而無法延伸到家中抑或真正的生活態度裡。然而,道德教育過猶不及,一般來說便是規範正常行為的準則,以及符合普遍社會價值的觀念。另一種可能便是過於保守而沒有彈性。長久以來,道德被冠以守舊的刻板印象,如何能夠賦予重新詮釋,是值得我們再深思的地方。
教育目的能討論的層次廣而無垠,從各種不同角度去深思批判,有的能引而為鑑、有的起而學習、有的能了解運作脈絡等各種不同之功能,更能起而反身檢討自我。
另外,有關教育主體性的部分,大致可粗略分為國家社會、家庭個人。在國家社會的教育主體部分,關乎族群文化的傳承、自我認同的標誌,必須掌握並確立國家方向。後者我認為在親、師、生三者彼此皆互為主體性,每一個環節溝通極為重要,如要能達到真正的教育成效,必須目標一致、通力合作完成。由於,人的教化複雜性高,更需要因地制宜評估。不同的角色擔任不同的角色,每一個人皆是要角。於是彼此更應搭建維持平衡互利的溝通橋樑。有時候,自己在教學歷程中彷彿是迷失在教學知識裡,失去誰是主體性的概念,儼然變成一個教書匠,無所謂誰是主體?於是,我想經常的反思與檢討是必須的,人人都需要適時反過身來反省自我的初衷,才能有助於未來教育的發展。

綜合上述,認為教育目的與教育主體性實為密切相關。為了某些目的而主控教育內容,尤其以教育主體定位的差異,而決定下一代的未來,於是如果能保障基本人權,發揮公平正義的理念,便能實現更高層次,為永續向世界大同的美好理念前進。另外,教育目的與人生意義的關聯性是什麼?譬如說,有的人生來即便受洗,這是一個尚未過問這個孩子意願的決定,能確定便是讓這孩子矢志安身於此嗎?如果長大之後便不再信仰之,是不是又得經歷一次突破呢?於是能探討的可能性議題千百萬種,實則沒有絕對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