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

104.10.21教育專題省思─模範生頒獎典禮


1.  學校班級模範生是否需要存在嗎?
   
如果要將模範生頒獎典禮」這種獎勵制度定義成一個代表全能全才的象徵,那便不適合存在在學校班級之中。當今多元文化的社會中,每個人彼此間便是有著諸多差異性,抹除差異性將之一致化概括認定優劣,當然是盲目沒有遠見的制度。然而,其實我們可以從單純的目的來看,如果能夠積極鼓勵每一位正在成長的孩子,立意良善。而目前的頒獎制度,似乎失去如此的原意,成為一種讓孩子自以為全能典範的誤會。但我想我不希望給予孩子這樣無視其他人存在的想法,而是欣賞他人、與人合作的模範生,人人都能是各種專才的模範生。

我們可否將模範生重新定義再詮釋,抑或另選名稱來重新規劃獎勵制度。在我自身經驗中,由於承辦過台北市攜手計畫大手牽小手頒獎典禮,從前置籌備,幫每一位得獎的小朋友拍攝影片訴說他們得獎的感言,從這群原本不被看好,也許這輩子可能只有獲得這個獎項,對他們來說都是一種榮譽成就。我們給予一個可以發揮的空間,提供每一個孩子諸多可能發展,何樂而不為呢?
儘管上述兩個例子模範生頒獎典禮」、攜手計畫大手牽小手頒獎典禮」的獎勵性質有所不同,但發揚良善典範的本意是相同的,再者,任何一種獎勵不只對孩子有激勵作用,對於大人們也有相同的鼓勵意涵。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需要這般激勵內在動機的制度。但事在人為,也為大趨勢所致,在事務龐雜、體系層層疊疊,就容易使其變得偏頗。

然而,任何發現任何省思都是值得欣喜的,因為我們發現盲點缺失,就有改善的機會。因此,我們對於任何制度的批判,應該針對事情的利弊得失來討論,而不應該因為某個個人感受,而失去原有的公平正義。我們時時都在不平衡的蹺蹺板取得應有的平衡,回饋與獲取之間,總是來來往往不斷,也會回歸該有的模樣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