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1日 星期日

誰是「賽夏族」?/賴盈秀作-遠足文化



在本書中我想有別於先前所閱讀有關描寫原住民族群的書裡,差異在於本書針對賽夏族內部對各氏族族群組成問題,以及對我群」與他群」的認知,以及主觀意識的認同。其中,最顯而易見的是強調原始出生血統的連結,強調血緣關係對族群力量凝聚與認同感的重要性。另外,再加上依照地域觀念組成的族群,可以從賽夏族人命名的依據觀察得到地域性。
在賽夏族群中,並沒有一個統治所有族人的頭目,所以沒有一個絕對權威領袖來裁決部落的事務。不同姓氏組成不同姓氏祭團,由德高望重的長老管理。由各姓氏的長老一起討論,但不能互相干涉其他氏族的事務,所採取的是合議制度。由此觀察,族群間並沒有明顯的位階,大家皆有一定的地位分量,一起共同協商討論。也是一種具體的社會行動組成單位,屬於動態組成的團體,因時制宜地各項任務分工。

書裏頭提到在賽夏族人間有領養養子女的風氣,譬如說在不同姓氏的祖靈團體、不是賽夏族的異族人,還有較為弱勢的漢人等等。另外一種領養他人孩子的原因,是因為領養容易生出自己的孩子、偏好女兒的原因是嫁出去就不是自己人了。
還有,「共食」一起共同吃飯聚餐的過程,有著諸多意義,一方面有與祖先共同用餐的意涵,另一方面,這是代表同一祖靈祭團成員,透過共享食物確認祭團成員的身分,識別氏族成員的機制。於是共食的時間代表著非常重要的場合,連結歷代祖先與同族人的情感。
各氏族都有自己供奉的神,每位神都有各自的神力。神話起源的傳說,代表賽夏族中的族民對起源看法不一,其中有談到與泰雅族、平埔族、客家人的關係。截屍化人的故事裡,小男孩的骨頭變成泰雅族人、肉化成賽夏族人,表示大家系出同源,都是大霸尖山的子民;另一種說法是不認同這個故事,還有說客家人是腸子變成的。但唯一同質性較高的就是皆是削成十二塊肉化成賽夏族十二氏族。
族群認同的意識,賽夏族人以氏族團體為主要組成架構,每個氏族團體皆有長老跟始祖起源地、遷徙路線、供奉的祖靈、祭儀、專用命名系統,每位長老皆不能插手其他氏族團體的事務,然而,同一族靈祭團內又因為血統差異、領養子女、親生女兒出嫁成為外族人和娶媳婦近來又成為族內人等複雜關係,又有著不同角色定位。又提到「地域」關係的區分族群概念,連姓氏也會依據地域性來命名。因此在多重認定的關係中,我群與他群的認定有著更多解釋空間,也會形成各種不同的團體。
最後,有一段詩作為不是結束的結束。任何有關於人抑或土地的事物,都是不斷變動的循環,也可能是沒有止盡的流浪,如此綿延不絕的延續糾纏下去。然而,我想著作者除了想從族群客觀研究記錄中,找到賽夏族人的根源與自我定義;也如同是作者自己找回自己的價值,在文字裡我感受到踏實溫暖。而如同隨著漫長時間流動,儘管過去與現在的關係錯綜複雜,但這裡頭確保有每個人擁有著愛與情感、秉持的價值觀,在生活中成就彼此、關懷彼此。終於,在萬世累積的代代相傳中,各種現在觀察得到風俗文化,都是帶著對親人的愛、面對艱難環境的抉擇,以犧牲小我、完成大我的心態,提供給後代子民美好的世界。

沒有留言: